晚年的弘一法师,书法圆浑淳朴,绝无锋芒圭角,一以自然清朗为归,堪为一代大家。但言及大师早期书法取径与师承,不能不为晚清津门书印名家唐育垕先生书上一笔。
唐育垕,亦作毓厚,字静岩,号载庭,又号湖陵山樵、在山居士、老蘧、蘧叟。生于清道光三年(1823)。浙江人,宦天津。此人精于岐黄之术,后以行医为业,乘坐大轿,诊金甚昂,有“唐八吊”之称。据说唐育垕早年书学唐隶,后改习秦汉,取径虽高,然先入为主,终有唐隶气息,后来则以博涉之功,始能一洗唐隶之习。其篆刻浑稳古雅,有秦汉风度,尤以转折处颇有《天发神谶碑》之意,辑有《颐寿堂印谱》一卷。亦工山水画,然不多作。刊行于光绪二十四年(1898)的《天津纪略》,在卷八《书画门》中载有唐育垕之大名,说他以“山水、篆隶”见长。
唐育垕教授弟子书法,力主从北碑入手,取法秦汉六朝。据津门先贤所言,天津人曾从唐育垕学习书法、篆刻者,仅知三人。一位是华靖,字文宰。此人是画论名著《南宗抉秘》的作者华琳之侄元孙。一位叫王雨南,为华靖之表亲。另一位就是李叔同。三人所学,纯属秦汉六朝,毫无唐人之气。李叔同的俗侄李晋章在《致林子青书》中记曰:“先叔刻石,就学于唐敬严师,官讳玺记不清楚。学篆亦是唐师领导,此在十六七岁的事。藉知于金石之学,不足二十岁,即已深入,非凡人所及。”从李叔同早年习作来看,由《石鼓文》、《峄山刻石》、《天发神谶碑》到众多的汉碑、魏碑造像均有临摹,且大都写得凝重厚实、结构舒展开张、点画方折劲健、用笔多侧锋翻转,这些均得益于唐师的指导与教诲。
传世的唐育垕书法有多件为书写汉张迁碑、曹全碑及“大开通”摩崖刻石等作品。笔者藏有其节录孔龢碑(即乙瑛碑)之作(为双挖,下为溥伒画兰),与李叔同少年时所写隶书两相对照,愈见其金石书法之师承与渊源。唐的这一书法作品虽字数不多,然体势多姿,骨肉匀适,秀丽清劲,法度整严,波磔分明。我们再来看看1899年李叔同隶书节录的曹全碑、隶书节录淮源庙碑四条屏,结体严谨,上下贯通,已略见其师之法度与气韵,由此可知李叔同早年书法所受唐师的影响,并由此亦窥见唐的学书取径。
李叔同对唐师颇为景仰。为能使自己学有所本,博采众长,他置备一素册,请唐育垕遍书钟鼎、篆隶、八分各体,唐先生书写完毕,叔同题签册名《唐静岩司马真迹》,下署“当湖李成蹊”,册后钤有自刻“叔同过目”之篆文闲章,并于光绪二十二年(1896)舍资石印出版,以表对老师的钦敬,同时也为同好提供一学习书法之范本。这一年叔同年方十七。
唐先生对李叔同亦为赞赏且寄予厚望。年逾七旬的唐育垕在《唐静岩司马真迹后记》中称:“李子叔同,好古主也,尤偏爱拙书。因出素册念四帧。嘱书钟鼎篆隶八分书,以作规模。情意殷殷,坚不容辞。余年来老病频增,精神渐减,加以酬应无暇,以致笔墨久荒。重以台命,遂偷闲为临一二帧,积日既久,始获蒇事。涂鸦之诮,不免贻笑方家耳。时丙申(1896)夏月,湖陵山樵唐育垕抚于颐寿堂。”
先师的正确引导和早年临摹碑帖的功底,为李叔同一生的书法创作积蓄了足够的营养。自此,李的书风无论怎样变化,即使在晚年的作品中,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对传统的领会和把握及其师承的痕迹。
Copyright @ 2000-2009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京ICP备09103078号
北京联络处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18号嘉华世纪C座805室 邮编:100000 电话:010-65157535
联系地址:香港湾仔打道50号马来西亚大厦1602室 联系电话:00852-51015163 00852-28346483 传真:00852-28930602/35520288
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信箱 E-mail:hk_wenlian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