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孟海出生在宁波鄞县沙村,这里小桥流水,庭院深深,一派 “雨打芭蕉”的江南景象。沙孟海长期生活在杨柳依依,碧波荡漾的西子湖畔,但他斜画紧结、如万岁老藤编就的擘窠大字,与出生地及生活环境反差强烈。
沙孟海是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的弟子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他以渊博的学识,篆刻和书法方面巨大的成就,也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社长。他虽是吴昌硕的弟子,但字却没有一点老师的影子,完全是另一种风格。他的行草自左向右倾斜,中心紧结左右开张,如老蔓缠枝,又似蛟龙出海。在书坛,可以说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作品具有收藏价值。 榜书为人津津乐道 在杭州灵隐寺高大雄伟的正殿前,很多人久久仰着头,流连忘返,他们的目光投在“大雄宝殿”四个大字上。这四个大字如万岁老藤编就,气吞山河、力拔苍穹,这就是书坛泰斗沙孟海挥毫写就的。据了解,这块匾额是1955年写成的,每字三尺半见方,当时宣纸铺在地上,沙孟海双手握巨笔原尺寸写成,可见功力之深。 1955年沙孟海正值壮年,也是他书法进入第二阶段的时期。 50岁之前沙孟海的字还非常工整,50岁之后个人风格越来越明显,他的字往往自左向右倾斜,中心紧结、外部舒张,并十分注重气势,这时他的书法以榜书为代表。 每个时期各有不同 沙孟海的书法可以粗分为四个阶段。 50岁之前为第一阶段。他早年师从吴昌硕,走北魏的路子,斜书紧结并用方笔入行书,这时期他的真草篆隶已经无所不精。楷书写得很工整,还没有完全从碑帖里走出来,但由于社会动荡,这时期他的书法作品已很难寻觅。 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沙孟海书法生涯的第二个阶段。这时他的书法十分重视气势,很多名胜古迹、亭台楼阁、道观庙宇都有沙孟海题写的匾额。这一阶段他的书法艺术以榜书为代表。 上世纪70年代沙孟海的笔墨渐趋狂放随意,气酣势畅,作品有一泻千里之感,书写过程中稍有败笔也不加修饰。这时期沙孟海的书法艺术又有一个大的变化,从笔笔精到走向了整体的大气磅礴,这并非刻意追求,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变化。 进入上世纪80年代,沙孟海的书法又有变化,这时气吞山河、力拔苍穹的张力少了很多,绚烂之极已归于平淡。现在,我们站在大师的作品前,心会变得十分宁静,眼前也会空旷起来,烦躁的情绪霎时无影无踪,心胸淡定开阔。 独有气势无法模仿 沙孟海作品的鉴定不太难,因为它独有的气势和美感是无法仿制的。虽然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,市场上伪作不少,但仿得好的只能做到型有几分似,气韵却是没有的。 沙孟海是吴昌硕的学生,在他的书法艺术里很难找到老师的影子,但他学到的是吴昌硕书法艺术中的精髓,那就是气势,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中国艺术始终贯穿天人合一,沙孟海长期生活在雨打芭蕉的秀色江南,其书法作品却苍茫辽阔,如同来自黄土高坡,但细看也能感觉到作品里小家碧玉一样的秀色与美艳。 书法与绘画艺术一脉相承,同根同源。古人更重视书法,但现在反过来,拍卖会上中国画你争我夺,往往还会创出一些拍卖纪录,书法作品问津的人却不多,由于沙孟海的书法作品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,再加上还未经炒作,颇具收藏价值。对于藏家来讲,收藏一件书法作品并不能单靠价格来定,而是要看得懂作品背后的价值,而沙孟海的书法作品就属于那种富有文化价值却还未被充分发掘的,有文化修养的人必定能品出浓浓的味道。 艺术品鉴定师 顾乐渠
Copyright @ 2000-2009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京ICP备09103078号
北京联络处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18号嘉华世纪C座805室 邮编:100000 电话:010-65157535
联系地址:香港湾仔打道50号马来西亚大厦1602室 联系电话:00852-51015163 00852-28346483 传真:00852-28930602/35520288
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信箱 E-mail:hk_wenlian@163.com